当前位置: > 欧亿新闻 >

个体存在的意义

发布时间: 2018-01-05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一、问题的本真在哪里?
其实就在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如此茫然,在偌大的社会交互影响下,我从未感觉自己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我突然开始怀疑整个人生,怀疑造物者的本意,怀疑个体存在的意义。
 
“人和虫子的区别在哪里?”
“我和其他人的区别在哪里?”
“我存在的意义在哪里?”
“我是真实的存在吗?”
 
这种问题并不是第一次从我脑子里蹦出来,上一次出现是在四年前,那时候我大一。问题的出发点在于紧绷被束缚的高中生活与自由无所适从的大学生活的张弛无度,不过我很快投入了忙碌中,过着愉快的大学生活,这个问题便被遗忘。
 
这一次不同。每天也算忙碌,生活有计划也有欣悲,但我无法定义充实与价值,我开始反思自己所做一切事情的价值,最后发现,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事情价值本身,而在于我对事情价值的看法。所以,这一次不同,我怀疑的不是生活,不是社会,也不是造物者,而是我自己。我的意义在哪里,个体的价值又在何处,便是这个追问的本真。
 
二、什么才是真实存在的?
在读《消费者行为学》过程中,“我真正存在吗?”这个问题突然蹦了出来,我竟一时无语凝噎,不寒而栗。
 
人的认知来自于镜像自我,我们用行为向他人发出信号,根据反射解读自身,同时试图投射出他人对自己的试探信号,即个人对自身的认知来源于多数人的反应,因此多数人的共识和认同就定义了自身的意义。同时,我们又通过自我实现式预言的方式,依据感知到的他人的期望来规范塑造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我们自我的认知以及行为大都来自于他人,绝对意义上的自我不会存在。
 
这个推论细思极恐,活了这么多年,什么是自我?
 
《巨婴国》中对个体的观点更加激进,人不过是一系列反应的集合,母婴共生、全能自恋、偏执分裂这三个特点伴随着绝大多数中国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程。存在的所有意义即为欲望的意义,但无度的自我又毫无意义可言。
 
把自我抽象化后,开始思考世界是否真实存在这个问题。所谓的客观存在,即不依托于意识而存在,是需要可以被感知才能得出是否存在的结论,这个本来相悖的命题实在难以过多推敲。花开不开,是客观存在,但需要感受到花的存在就必须要依靠个人感官,感官从生物意义上来讲最终不过是生物电流或者信号。想象一个神经病人,身体机理出现问题,真的就看到了并且感受到了不一样的物体,难道它不存在吗?如果放大一个人群乃至整个人类的感官,人们都感觉到某个物体是存在的,难道他就真的存在吗?
 
这类终极问题太多哲学家探讨过,争论不休。但我越深思似乎越明白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会陷入这么一个被操控的自我中,王阳明更是认为“人皆圣人”,人人都可以追随内心去做自己,发现个体的意义。
 
三、探索心中之理
个体虽然很容易被内外所操控,但个体行为也会被遵循固定的路径,这就是性格。
 
发展心理学认为,在童年时期,我们是通过模仿父母、减少我们收到的伤害、学习伪装而形成的本体“错误性格”。性格一旦形成,注意力就有了倾向,看到的真实世界也不同,形成属于自身性格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不同,反过来,对待欲望和外界反射的方式也就不同。这么一种交互复杂的影响体系下,很难说明白到底什么才是真正自我,什么才是个体意义。
 
在成年之后,我们依然会与记忆中的本体保持某种联系,随着注意力的转移,我们会抛弃我们的特性,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无疑是一次升华抑或是决裂,在更高的视角下看待以往的行为和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自我,似乎可以依稀地感受到在偏离欲望和外界操控后逐渐回归的自我。想把自我的控制权重新拿回到自己手里,心中就必须有一个标准或准则。
 
但问题是
 
“受困于外界和欲望如此之久,何来升华与断裂?”
 
“如何摒弃干扰遵从自身去为人处世?”
 
“如何寻找到心中的理代替外界和欲望去指导行为?”
 
四、知行如何合一
对自我的探究与反思是打破自我逻辑闭环的第一步。在没有意识到自我并非从出生就会存在,就会长久的陷入错我本体的逻辑闭环中。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是割裂自我与错误本体、重新审视建立全新自我的第一步。
 
能摆脱外界标准和欲望标准的只有更强大内心,如不是内心坚定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就会像芦苇一样,即使会思考,也是随风摇摆。小到发现自己,大到改变世界,所需要的都是一个理字。萧伯纳说过:“ 理性之人让自己适应世界,非理性之人坚持让世界适应自己。故一切进步皆有待非理性之人。” 所谓心中之理的作用大抵略知一二。
 
但又该如何寻找所谓的理?大家都知道知行合一,但真正理解知行合一的人很少,能够践行的少之又少。能统一知和行的只有反馈,但并非所有反馈都是有助于知和行。为什么会这样?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我们总是自我感觉良好的解释成功。如果成功了,一定是个人能力,如果失败了,一定是外界原因。这样下来,成功失败我们都无法真正总结到经验。
 
万维钢提出有效的反馈应该满足三个条件:
①及时。一旦不对马上有人给你指出来。
②对事不对人。这件事做的对不对没必要上升到“这个人行不行”,不要触发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
③错误的代价很小。大失败的总结经常会上升到外部环境。
 
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大胆失败去总结寻找新领域的理,平移可以通用的理;用小步快速的反馈纠正行为,逐渐形成更加强大心中之理,也许是建立知行正向循环的一个途径。
 
五、意义是问题本身
探索到这里,依然没有得到个体意义的真实答案,但也许这个答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问题,所谓的意义便在于问题本身。
文出自:欧亿登录,如有雷同,纯属抄袭




相关链接:
能够认可别人的优秀,是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