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欧亿新闻 >

不承认自己的脆弱才是真正的脆弱

发布时间: 2018-01-01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每一种特质和情绪都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即使是脆弱也是在提醒我们:学会示弱,学会臣服,学会自保,学会自爱。所以脆弱并不是见不得人的劣势。

人性中既有光亮也有幽暗;既有满足也有失意;既有勇敢也有懦弱;既有坚强也有脆弱;既有踏实也有虚荣;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快乐也有忧愁;既有正能量也有负能量;既有向上的力量也有向下的重力……接受生而为人的弱点,这样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非要人为的制造二元对立的问题,把自己活成“双面人”,掩饰掉自己的失意或脆弱等“不好”的一面,把自己演绎成“形势一片大好”,还美其名曰“心态好”,给别人的印象是个“快乐”的人,是个“坚强”的人,满满的“正能量”。其实被自己粉饰过的内心非常自卑敏感,常常嫉妒别人,怨恨自己,逃避真相,掩盖事实,活得很累,但还要强颜欢笑,打碎了牙齿往肚里咽。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高三的女生,她是重点高中的借读生,成绩比较靠后,但她不能接受,她使出浑身解数,想出人头地,为父母争光,为自己争气,可学习成绩在强手如云的环境中,始终不理想,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她很失落,也很沮丧,她觉得自己很努力,却没有回报,每次考试后她都想哭,但每次都提醒自己:要坚强,不能让别人笑话我脆弱,不能让别人瞧不起我,一定要活得阳光快乐,一定要喜笑颜开。所以她不会哭了,三年都没哭过。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很心疼这位高三的女生?更让人心疼的还在后面。我在给她做催眠的过程中,因为一些指导语触及了她最脆弱部分,她泪流满面,伤心欲绝,终于开始宣泄了,但她马上又习惯性的笑了起来,那种被伤心的泪水浸泡过的“笑”,那种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表情扭曲了整个面部,她活得如此分裂,如此辛苦,令人恐惧,令人心碎。


	

这种意识与潜意识的分裂,外在与内心的不统一,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心理结构,消耗着巨大的心理能量,在分裂与内耗的心理环境中,人是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更不可能做深入的推理及判断。

高三的女生因为成绩落后掩盖了真实的自己,在她眼里只有落后的成绩,没有真实的自己,她看不到自己的任何价值。但她要维护她能看见的仅有的自尊,那便是用“坚强”的面具,“笑”对人生。

她这是在消费有限的意志力,与人性中的脆弱抗争,她越是排斥脆弱,不承认脆弱,就越要假装坚强,假装无所谓,随着内耗的不断加剧,外在越“坚强”,内在越虚弱,“坚强”的自己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她被困在了自己为自己筑建的迷宫里,别人进不去,自己也出不来,最后可能因为绝望而崩溃。

高三女生的故事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程度不同的类似的人,他们不愿意触碰内心,用防御掩饰掉真实的感受,或投射到外界,既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我们要做的功课不是和与生俱来的脆弱去抗争,或去逃避掩盖脆弱,而是要有勇气面对并接受脆弱,允许自己哭泣,让真实的情绪自然流露。

接受自己的脆弱是你最大的勇气

最大的勇气不是战胜别人,也不是战胜自己,而是接纳真实的自己。

与自己的脆弱抗争,就是挑起自我的战争,走向自我毁灭,让我们的心灵家园失去宁静与和谐,变得更荒芜,更匮乏,更虚弱。若采用防御机制力图掩盖或逃避脆弱等心理真相,只能让我们越来越看不清自己,从而迷失自己,偏离健康的人生轨迹,让自己变得更迷茫,更空虚,更无力。

构建自己丰盛的心灵家园,让自己变得更强大,那就要与自己和解,放下防御,打通自我,与心联结,看见我们的脆弱与失意,允许我们脆弱,就像允许我们出错一样正常,接纳真实的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像自己,我们的心理空间就会变得清澈明亮,阳光明媚,我们就能看见最真实的自己,最真实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一旦发现了自我价值,我们不再嫉妒别人,不再欺骗自己,我们会充满自信与勇气,勇敢地做自己,既愿意靠近正能量的自己,也愿意接纳脆弱的自己,把自己活成一个二元整合体,内外统一,身心协调,体验真正的快乐。

所以,当自己的人生遇到了困难或失败,我们要做的不是抗争,不是排斥,也不是掩饰,而是倾听内心的声音,拥抱内心的感受,安抚自己的伤口,承认自己的脆弱,表达自己的委屈,允许自己哭泣,让心变得柔软,臣服并接受自然发生的情绪,这就是真实的活着,这就是真正的勇气,这就是真正的强大,这就是真正的爱自己。

美国休斯敦大学社会研究教授布琳·布朗在她的研究中发现:那些自我价值感高,敢于去爱,并拥有强烈归属感的人,并非是外人眼中的强人,而是那些比较坦诚真实的人,他们全然接受自己的脆弱、不计回报预先付出情感。

卸下我们的面具,善待自己,让我们被看见,深入地被看见,即便是脆弱的一面。其实承认脆弱正是一种回归内心的道路,只有回归我们才能变得强大,才能找到我们一路前行的力量。

文出自:欧亿登录官网,如有雷同,纯属抄袭




相关链接:
“活出来的生命”与“我们想让别人看到的自己”,并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