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欧亿新闻 >

「安于当下」为何这么难?

发布时间: 2017-11-29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人人都会说「安于当下」,然而要做到却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古人有一个词非常好,叫做「心不在焉」,焉就是这里,心不在这里就是去了别处。去哪里了呢?被外物牵引走了。所以「心不在焉」就是「逐物」。我们一般人每天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心不在焉」的,连吃饭睡觉的时候也不能好好吃饭睡觉,心都跑到别处去了、思虑无法停止。
为什么会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因为困惑。
事物永远是变化的,而这种变化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要理解或预测某一事物的变化,我们必须理解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掌握所有的信息,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比如一家餐馆的老板要预测未来一年营业额的变化,他必须掌握周围食客的构成、流动情况、乃至于口味的变化,还有食材价格的变化、宏观经济的变化等等,这对于他来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意味着我们永远在与「不确定性」打交道。
「不确定性」包括事物变化的不确定性、我们从变化中能够获得什么的不确定性,以及获得之后能否守住的不确定性。得之前患得,得之后患失,所以「患得患失」。
要脱离「患得患失」的牢笼,我们就必须直面现实——不确定性的现实,即承认万事万物都是不确定的、我们能得到什么是不确定的、得到之后能否守住是不确定的。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事实。直面这一事实,就是「实事求是」。
所以一个真正「实事求是」的人会「与变化为友」——因为只有变化才是永恒的事实。用古人的话来讲就是「虚以适变」。《易》曰:「周流六虚,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
然而这个「虚」并不是外面强加的,也不需要刻意去修炼,而是我们所固有的。我们的「良知」原本就是一个「虚」,原本就是「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面对一切事情,我们只是去「致良知」、以「良知」为师,自然就没有困惑、自然不会患得患失、心自然时时在这里,也就是「安于当下」。念念「致良知」,则念念「安于当下」。
这就好像你因为担忧一件事情、天天茶饭不思,后来找了个大师算了一卦,心中大石头落地、恢复了平静。「良知」就是你的明师,有疑就去问他,任何困惑他都能给你解决。没有困惑,就没有执着;没有执着,心就恢复它「周流六虚」的本来面目。不去也不来,亦无当下可安,此之谓「安于当下」。
文出自:欧亿登录官网,如有雷同,纯属抄袭
 
相关链接:怎样的人生才不算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