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欧亿新闻 >

有界限感,才是好的亲子关系

发布时间: 2017-11-27        来源:未知    浏览次数:

1
 
前不久,有一个广告视频“西红柿炒鸡蛋”被刷屏。
 
一个留美中国学生,下午四点有同学来家里聚会,他自诩要做美味的中式料理。其中一道是西红柿炒鸡蛋。但是他既不会切西红柿,也不会打蛋,于是想到给妈妈发微信求助。
 
妈妈先是发了个语音,但他听不明白,不耐烦地挂了电话。后来妈妈给他发了个完整的烹饪视频。他照着视频里的示范,成功地做出了色香味俱佳的西红柿炒蛋。
 
在接受众人赞美时,有同学问他:中国和美国的时差是多少?当他回答“12小时!”的那一刻,突然意识到,爸爸妈妈是在凌晨4点起床给他录的视频。
 
很多人看了视频,都被广告里的温情感动。可是我想说的是,这个不懂事的留学生和这对不辞辛苦连夜录制视频的父母,所演绎的亲子关系令人悲哀,因为缺乏界限感。
 
什么是界限感?
 
心理学意义上,界限感是指在人际关系中,懂得自己与其他人或物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厘清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简单地说,界限感就是在人际关系中掌握适当的分寸,你有你的空间,我有我的自由,各得其乐。
 
2
 
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中国人的亲子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孩子一有事不是先自己想办法解决,而是求助父母;父母面对孩子的要求不是先鼓励他自己完成,而是有求必应。结果,孩子一辈子离不开父母,而父母没有自己的人生。
 
汇丰银行曾发布过一份全球教育报告:超过82%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作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几乎完全丧失了个人时间。
 
父母付出越多,对孩子的偿还期望就越高,在漫长的等待中心理很容易不平衡;同时容易自认为有功,认为侵入和掌控孩子的私人领域是理所当然。比如,偷看孩子的日记,私拆孩子的信件。这些做法,不但无法换来孩子的回报,反而会招致孩子的不满。
 
更多的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恨不得替孩子赤膊上阵,生怕孩子磕磕碰碰。孩子小时候不小心摔倒了,本应该自己爬起来,父母却看着心疼,立刻过去扶起。等孩子长大了,明明有能力独自上学,父母却背着孩子的书包,早晚接送。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过度疼爱中,一点点丧失。
 
不要小看了界限感,它会影响到孩子将来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发展。比如,谈恋爱时,因为没有界限感,会让他每天和恋人斤斤计较,谁爱谁更多一点,彼此折磨。参加工作了,和同事的相处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拒绝;本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成家之后,面对新生家庭衍生出来的更多人际关系,也是焦头烂额,无法应对。
 
在中国,有无数的家庭上演着这种毫无边界的爱,造就了无数的巨婴。
 
3
 
心理学大师海灵格曾说过:“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界限感呢?
 
(1)学会尊重
 
每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是独立的个体。孩子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允许他犯错,试错,接受他当下的不完美。不要轻易侵入孩子的私人空间。这样做的好处是,从小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一颗尊重生命的种子,等他长大了,他也会尊重自己,尊重父母,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是建立界限的基础。只有尊重每个人的不同之处,才会有更多的包容。
 
(2)学会放手
 
心理学证明,孩子在3岁时就萌发了自我意识,他会通过一些行为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家长总是替孩子做他所能做的事情,会让孩子非常气馁,内心产生无价值感。孩子无法了解自己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无法从能力增长中发展出安全感。长此以往剥夺孩子体会自己能力的机会,孩子会变得无助、依赖、能力低下。
 
(3)学会拒绝
 
当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时,哪怕孩子哭闹,父母也要温柔而坚定地学会说“不”,这是建立界限的重要环节。然后可以试着运用一些方式方法,让孩子明白,“这就是界限,不可逾越。”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不必追”三个字道出了界限的真谛。父母再关爱孩子,也要学会分清楚界限,尊重、接纳孩子有自己的选择,不剥夺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更要引导孩子建立清晰的界限感,守得住自己的界限,学会拒绝,也不侵犯他人的界限,从而建立长久稳固的人际关系。这才是真正的爱。
此文出自:欧亿登录官网,如有雷同,纯属抄袭


相关链接:假装很努力,是年轻人的典型幼稚病